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

出社會四年工作心境隨筆

沒有留言:
 

這是一篇出社會四年後的工作心境隨筆。

本文不著重於工作技術層面上的執行細節,而是寫下一些關於職場生活的感受抒發,由於寫作時間拉得有點長,文中的一些觀點可能存在一些矛盾之處,這裡的處理方式是保持當時的書寫心境,或許會有不同面向的參考價值,那就開始吧:)

 

台北工作,緊湊的生活步調


台北附近的工作生活步調很快,熙熙攘攘的人群總讓人有種暈眩感,眼前的景象讓我想起了高中的補習生活。「文青病」在這裡不藥而癒了,沒人在乎是上帝已死還是作者已死,了解一個新的主義比不上知道上班打卡流程的寬限時間;規劃去藝術館思考藝術終結嗎?不如抓一抓頭,先把工作上的程式臭蟲了結了吧。

台北附近的伙食消費很高,每餐大多花費 150 元以上,與同事聚餐的話就更為可觀,300 元以上是家常便飯。「124 燒鴨!」,便當店是用字串的方式點菜;附近也有許多丼飯店,大多有放置自動點餐機加速點餐流程;中午買飯時間路上有很多人玩著寶可夢的手遊,這讓台北的街道上多了一點團結的氣息。

抓個寶可夢、喝一杯咖啡後,大家重新提起滿滿的元氣,fighting,回去還有很多事要忙呀。

 

搬家


搬家了,開始一個人生活,買了一個專門寫日記的 keyboard 小白,希望他可以讓我持續寫作下去。

和 S 聊了一些關於資產規劃和兩性關係的話題,並且稍微寫了一點 MongoDB 的技術文章整理,希望之後可以繼續完成每天立下的目標,並且好好處理孤獨的情緒。

 

技術能力,需適當的追求


工作之後有一個體會是:追求技術能力作為一種自我實現,本身是要拿代價去換的。

或許很多人跟我一樣,在工作中會有一段時間,覺得技術能力是最重要的。但實際上,不會因為喜歡或精通技術,所以就理所當然在就業市場上有比較高的價值,更常遇到的情況是:你願意降低多少年薪來追求自我技術突破的機會?當商業管理面和技術面衝突時,你願意幫技術層面的立場說多少話?我相信現實中的狀況當變成這種很實際的選擇題時,很少人能堅守技術至上的立場。

說到底,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是普通人,與其無限上綱的技術提升,大家其實更在意的是薪水、工時、升遷之類的利益,以及同事同儕間日常處理事務是否順利。而我也一樣,不是什麼技術狂人或熱情魔人(雖然一部分人覺得我是),以我而言,我更在意的是大家「在同一艘船上一起努力」的感覺。換句話說,技術能力的提升固然非常重要,但一個工作是否能實在的滿足他人需求,讓人感受到這樣努力是值得的,有實際的成果出來,讓團隊願意繼續長期的投入,我覺得才是更重要的事。

 

處理事情


我們都是知道的。
我們都有更好的能力去做出更漂亮的事情來,卻因為一些沒來由的偏執讓我們兜懸在這些場景中。
對於陷入這種失語的語境中很感冒。

 

焦慮與購物的循環


我不知道坊間流傳的那些關於未來的收入和大餅是不是真的,但這些想像確實帶給我在消費上的信心,也就是說,以我消費金額不算大的消費習慣而言,我可以達到某種心境程度上的財富自由,這確實是一個很特殊的體驗。

我常戲稱我最擅長的手遊是「蝦皮拍賣」;疲累的身軀使我無法思考人生哲理,但要挑選一個好商品是綽綽有餘呀!每天一回到家,一個人躲在陰暗的斗室,吃著滷味加泡麵逛著各式購物網站,映入眼簾的商品似乎沒有一樣是我買不起的,我從商品中學習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模仿成功人士光鮮亮麗的人生,無論是給單身的雙十一還是給情侶的情人節,我荷包裡的錢總是能找到他的歸宿──其他人的荷包。

 

維持自己的步調,前進

在這幾年的日子裡,遇到一些非常強勢的人,做著一些有點兒彆扭的事,也是會遇到讓人感到興致盎然的狀況,一邊嚷嚷著對環境的不平,一邊自己逐漸變成環境的一部分,這也是常有的事吧。

不過,無論外顯的性格和語境如何改變,我總是在一些隱晦的地方察覺到,自己在一些事情上的思考面向與人群不同,以及自己想到達的彼岸在什麼地方,這份心情總是能帶給我某種信心和力量,反思自己能做出哪些行動和改變,以及對一些不同觀點的同理與包容。

最後,我覺得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,沒有一份工作是容易的;維持自己前進的步調,保持心態上的理智和平穩,便是一個人、一個團隊能歷久常新、有口皆碑最重要的一點,這也是在這四年當中,我學到最重要的事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技術提供:Blogger.